视频点播 网络直播 热点推荐 人物访谈 微视频 凤庆风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视频中心 > 微视频 > 正文

【跟党奋进 青春云南】第3集 创业

微视频 时间:2022-05-20 15:31:11 作者: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评论:0 点击: 文字大小:特小 特大 打印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100年来,共青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先锋队、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共青团云南省委在全省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团结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建功新时代,策划推出“党的光辉照边疆,云岭青春百年路”10集系列短视频《跟党奋进 青春云南》。

  系列短视频《跟党奋进 青春云南》共10集,今天推出第3集:《创业》

视频↑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处处洋溢着不怕苦、不服输、一往无前的青春的激情。“到农村,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的召唤指引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去奋斗。

  青春是什么?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参与合作社、组建垦荒队、扫除文盲……云南共青团动员广大青年参加到革命建设中去,组织青年参加青年垦荒队,建立国营青年农场,参加军垦农场工作。“向雷锋同志学习”“向荒原进军”向困难进军”……

新中国成立之初,奋战在云南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奋发创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蔡希陶、吴征镒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扎根云南边疆,献身科学,克服艰难困苦,拼搏奋斗。

  1958年,面对脊髓灰质炎流行,国家在昆明西郊玉案山上的花红洞,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临危受命,带着一群医学生物学工作者从北京来到了昆明。

昆明西郊花红洞的艰辛创业路

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年轻时

  今年92岁的赵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卫生主任技师,她回忆了1960年跟随顾方舟先生来到云南,来到昆明西郊花红洞的创业历程。她说:“花红洞是一片荒山,这个地方太苦了,但是顾方舟为了争取时间,他就下决心,说就是在这儿扎根了。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把生物所的小儿麻痹生产基地建起来了,要闯出一条中国路。”

昆明西郊花红洞建起的医学生物所远景

医学生物所开展的疫苗生产

年轻时的赵玫

  1960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顾方舟牵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协作小组,试制出我国首批I、II、III型各500万人份减毒活疫苗。1962年生物所成功研制出OPV口服糖丸剂型,使该疫苗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能够推广使用。

1960年研制的我国首批I、II、III型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前赴后继的青年为国家的发展而拼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挥洒着青年气质,在党的光辉之下,一大群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一路走来,前赴后继的为国家的发展而拼搏着。

  1958年,叶智彰从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为支援边疆建设,他从广州来到昆明,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我来了以后动物所刚刚成立,只有5个大学生来报到,三个在动物所,两个在生物物理所。当时提出到昆明西郊山上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所,就定了花红洞,设备和设施全都是我们自己动手。”今年91岁的叶老回忆。

1958年的叶智彰

叶智彰(右一)和同事在做实验

  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的熊江研究员,1957年被南开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录取。在校期间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经历,激励着熊江努力学习,坚定了他要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一生的信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云南省农业病虫害猖獗。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要组建昆虫研究室,以生物防治为手段防治农作物害虫,于是要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一批专门从事昆虫研究的科技人员,充实昆明动物所昆虫研究室的科研力量。熊江和妻子舍弃了北京户口,毅然决然举家迁往昆明。

年轻时进行野外考察的熊江

  当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位于距昆明市区10多公里的玉案山上,“汽车要在盘山道上慢慢吞吞爬行很久才能抵达。这里远离市区,生活极不方便,但从1959年建所以来,同志们克服了艰难困苦,在这山坳里坚持了下来,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新来的人感佩于前辈的决心和帮助,逐步定下心来适应环境,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今年82岁的熊江回忆。

  时代各有不同 青春一脉相承

  上世纪50年代,云南要发展,在很多方面需要依靠植物资源,尤其是热带植物资源。

  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在西双版纳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研究基地。他认为要写立体文章,要能够为人民、为党做有益工作,只有到植物王国西双版纳去,所以他带领着来自昆明的一批有志青年,在西双版纳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开辟了我国第一个集引种保存,热带资源植物开发,生态保护研究为一体的热带植物研究机构。

1959年,西双版纳植物园开拓者们在葫芦岛上自己动手建设工作用房

1960年,被蔡希陶称为“集体鲁宾逊”的开拓者们在热带丛林中安下了家

  1961年,蔡希陶又向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要了八名科技人员,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加强工作,时年22岁的许再富也是其中之一。1959年,20岁的许再富从广东潮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

年轻时的许再富

  “我到西双版纳工作,是服从组织的分配,党指向哪里,就到哪里。”许再富回忆。那时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公路虽然早已开通,但多是盘山的泥石路,六七百公里路要走四天。就这样,许再富跟随蔡希陶先生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所在地的勐仑葫芦岛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许再富(右一)跟随蔡希陶先生在雨林考察

  那时西双版纳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要在那里建一个用于科研的植物园是难上加难。年近半百的蔡希陶亲自带领着这批年轻的科技人员,他们自称为“集体的鲁滨逊”,用大刀、斧子等简单工具,就地取材,盖起简易的茅草房,与毒蛇猛兽为邻,顶着热带的骄阳,冒着狂风骤雨,“双手劈开葫芦岛”,开辟了苗圃和一片又一片的试验地。

1960年,西双版纳植物园建设的第一幢砖瓦结构的办公室

  从1959到1962年,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他们从国内外引种栽培了约2000种资源植物,并在一些科研课题中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部百年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历史。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有价值的?

  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受信仰感召,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建设改革事业紧密相连。与时代一起前行,与人民共同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就是青春最好的答案!


责任编辑:闵世忠

相关热词搜索:跟党奋进 青春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