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推荐 旅游视点 美食特产 玩乐凤庆 美人美景 旅游百科 酒店推荐 旅游商品 凤庆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视点 > 正文

鲁史:茶马古道大驿站的兴衰往事

旅游视点 时间:2015-01-06 08:42:47 作者: 来源:昆明信息港 评论:0 点击: 文字大小:特小 特大 打印
    鲁史古镇里的楼梯街,老建筑和古驿道保存完好。路中间长条的引马石依然保存着,但已经很少见到马的身影 记者程权/摄

 

鲁史古镇全景

 

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匹 凤庆县委宣传部李延昌 供图

 

 

 

 

 

临沧凤庆鲁史镇的又一个赶集日来了。但是,从老街的引马石上走过的,只有寥寥几个背着背篓的赶路人。这座茶马古道上曾经的重要驿站,已逐渐隐没在历史长河中。

马帮虽已远去,但因茶和马衍生的文化、建筑、古道,依然是鲁史厚重的基石。

雨天,沿着山腰而来的大片雾气笼罩住了鲁史古镇。走在古镇的老街上,几十米外便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雨水打湿了楼梯街上的引马石,汇聚到被马蹄踩穿了的石板处,映出一片水色,让老街显得更加清冷。

又是一个赶集日,只是老街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从引马石上走过的,只有寥寥几个背着背篓的赶路人。自1983年修通公路后,马与这座茶马古道上曾经的重要驿站已渐行渐远。

马帮虽已远去,但因茶和马衍生的文化、建筑、古道,依然是鲁史厚重的基石。

因茶马而兴的古镇

古驿道南北横贯鲁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从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等滇中要地的必经之路。

今年10月,住在鲁史古镇原“阿鲁巡检司”旁的张东皋老人,迎来了这10多年里最大的变化——鲁史镇恢复“阿鲁巡检司”,与巡检司衙门一墙之隔的张家也在修缮。

张家所在的位置,是古镇的核心区四方街广场,周边有“阿鲁巡检司”旧址、古戏楼、基督教堂旧址、文昌阁。院子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前来投资的企业看中,将他家紧邻广场的小楼和他所住房屋的二楼租下,修缮后,准备作为餐馆和休息区,以便接待游客。

古镇的变化不仅如此。工人们正在为老街的各个角落安装路灯,以期改变古镇街道照明不足的问题。在楼梯街,一座占地692平方米的走马转阁四合院也正在进行修缮,这里可能成为展示马帮文化和茶文化的陈列室。还有一家人利用自家的老宅,开起

了古镇里唯一的餐馆,且生意还不错。

这些举动,为平时冷清的古镇增添了不少人气。古镇的很多老建筑都得以修缮利用,为今后的旅游开发做准备。

此前,鲁史古镇里的老街已经冷清了20多年。1983年,一条低等级的县乡道路从古镇外穿过;1985年之后,镇政府和集贸市场分别从古镇迁出,每逢赶集日便人头攒动的古镇逐渐冷清下来。这里虽然不再热闹,但古镇的老建筑、街道、古井、古树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事物得以完好保存。

张东皋老人出生于1938年,在他的记忆中,鲁史的发展与马帮、茶叶密不可分。数百年来,茶马古道都是滇西联通西藏、内地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渠道。往返于古道上的行商、马帮众多,为了便于南来北往的商人和马帮休息,大约每隔60华里就设有一处驿站。“60华里是一个界限,要是再远,人和马都会受不了。鲁史本身就产茶,从巍山过来都要走上两天,自然成了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张东皋说。

据《顺宁县志》记载,自古以来,鲁史为顺宁通往蒙化(今巍山)、下关、昆明的必经之路。古驿道南北横贯其境,并设铺司,传递官方公文。鲁史镇从1598年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辟街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澜沧江青龙桥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马帮由北到南运进丝绸、百货,带来了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了茶叶、药材。

徐霞客也曾经到过这里。《徐霞客游记》中记载,1693年的农历八月初六,徐霞客从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境内,于八月十四从凤庆城出发,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同走上了茶马古道。八月十五,徐霞客与马帮一起乘竹筏渡过澜沧江,翻阅骡马萎坡后,到达鲁史镇。当夜,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蹑岗头,有百家倚岗而居,是为阿禄司……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

马,说不尽的回忆

钉掌铺、马店、马草店、客栈,甚至街道上留存至今的引马石,都在诉说着鲁史古镇与马的不解之缘。

鲁史是建在山腰上的古镇。昔日从巍山方向来的马帮渡过黑惠江后,便顺着高山一路爬坡,来到古镇过夜;第二天再沿着有层层阶梯的“楼梯街”走出,去往下一个目的地——凤庆。

深秋时分,鲁史的一个赶集日,尽管是阴雨天,但从各个村庄前来赶集的人并未减少。只是古镇不再热闹,市场也早已迁到了“楼梯街”口外面的公路上。虽然数百年来,古镇的楼梯街、平街并没有太大变化,道路中间镶贴的长条状引马石也都保存完好,但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想要在赶集日见到马匹,就得碰运气了。

马帮早已远去。但在古镇的老建筑群“骆家大院”、“字家大院”中,不仅保留着可供马匹出进的走马转角楼,还保留有拴马的场地和给赶马人过夜的住房。

在张东皋的儿童时期,古镇是另外一番景象。老街上的大部分人家都是为茶叶和马帮服务的,人们从周边的茶山上采摘回新鲜的茶叶加工后,便带到鲁史镇上装运,随马运送到大理或昆明。每逢赶集,下关、祥云、弥渡的居民、商人都会来到这里。“从镇上的四方街广场到(集镇边缘的)大水井,一条街都很热闹,街下段卖牲口,再往上卖熟食、蔬菜。戏台上还有唱戏的,很是热闹。”

每天下午,在马帮队伍到之前,便会有马锅头独自骑着马匹先到镇上,订好房、备好餐,为后续赶到的马帮服务。待在茶马古道上奔走了一天的马帮陆续赶到鲁史,古镇里的钉掌铺、马店、马草店就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候。每走一天路,有着三四十匹马的队伍总会有几匹马的马掌掉落。赶马人在卸货结束后,会一一检查马脚掌,再购买马掌重新钉上。人要吃饭,马也需要草料补充体力。

当地史料记载,鲁史古驿道开辟于1328年,当时山道艰险,在横渡澜沧江和黑惠江时,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渡过去。滇西茶马古道涉及到凤庆的线路有三条,第一条是从凤庆(顺宁)-鲁史-巍山-下关-丽江-中甸-西藏,第二条是凤庆(顺宁)-鲁史-下关-昆明-省外,第三条是大理-下关-巍山-鲁史-凤庆(顺宁)-镇康-耿马-缅甸。无论走哪条线路,都必须经过鲁史。

张东皋小时候,见过一次远道而来的藏族马帮。“他们头发长长的,背着大刀,驮着盐巴在鲁史卖了后,又买了茶叶带回去。他们的很多马上没有鞍,货物都是用细绳子拴好,‘软驮’在马肚子上的。这样会让马走得比较费力,驮的东西也不多。”

张东皋家里也养过马。1945-1949年间,年幼的他还随着马帮驮运茶叶到下关。马帮到下关要走5天时间,到巍山要2天时间,一个月只能往返两次。

人和马相处久了,经过人的调教,马也会变得很通人性。他记得,小时候有一家人养了4匹马,头马叫“大青”、排在第二位的马叫“二青”,排第三的叫“高青”,排第四的叫“花青”。只要主人说声“站起”,四匹马就会自己排队,两个人把装有货物的马垛子举高后,这四匹马不用赶,就会钻到马垛子下,让人顺利地在背上安放好货物。“那几匹马从两岁就开始教,很通人性,只是不会说话。”老人笑着回忆。

古道,兴旺后的沉寂

凤庆与外界相连的公路干线绕开了鲁史,这个昔日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被边缘化了。

今年81岁的李成秀是从1957年开始赶马的。当时,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各家的马匹也都相继归拢到生产队中,销售茶叶的主体也由各商号转变为各地的供销社。虽然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马帮依然是鲁史镇物资运输的主力。

李成秀的家离鲁史镇有4公里。他回忆,村里的生产队刚刚成立时,队上的5匹马都交给他来赶。由于当时的供销社没有自己的运输队伍,因此各个村生产队的马匹便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鲁史镇的马帮队伍。

一个生产队的马匹少,人也少,供销社就把几个生产队的马和人组织起来,聚拢二三十匹马,召集至少三个赶马人,就组成了马帮向外运输物资。一般是把鲁史的农副产品拉到凤庆,再驮百货、盐巴、粮食回来。山路都是“直升直降”,快一些一天就能走到。凤庆-鲁史-巍山这条线由于是茶马古道的传统线路,还有马店、驿站供赶马人休息。但到其他公社时,因为走的不是传统线路,没有马店可住。这一来,赶马人过夜就只能“歇山”。即砍下树枝垫在地上、并用棕披放到树枝上当“床垫”,再用携带的油毛毡、塑料布作为遮盖物,在大山上过夜。

那是真正的风餐露宿。李成秀回忆,供销社供应每名赶马人的粮食定额是每天一斤四两,一个月供应一斤肉。“吃的要好一些,我记得那时一般农户吃的是玉米。”当时一匹马一天供应三斤半草料,主要有蚕豆、豌豆、玉米。只要停下来过夜,赶马人便放着马儿满山跑,去吃些新鲜的草料。第二天一吹口哨,马匹就会自己回来。

一般马帮的队伍中,头马的胸前会戴一个用金、银、铜、铁、锡等多种金属铸成的大铃铛,第二匹马肚子下再拴7个小铃铛。所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对面山坡上都能听得见。这样一来能防止马匹被豹子偷袭,二来能让对向而来的马队听到声音,以便对方在宽阔的地方等待交会。此外,马帮还携有声响更大的锣,通过敲锣来威吓驱赶狼群。

李成秀觉得,野兽并不算赶马路途中严重的威胁,过江才是最危险的。每当送物资到巍山或是其他地区时,往往要渡过黑惠江或澜沧江。没有桥的地方,便需要用竹筏渡江。为此,要把物资从马背上卸下,一个竹筏上站4匹马,货物再单独装运。雨季江水湍急、水势变幻莫测,令他“过一次怕一次”。

1972年,当村里有人提出要赶马的想法后,当了15年赶马人的李成秀便让出了这一岗位,回村务农。1983年,低等级的县乡道路修到了鲁史镇。至此,鲁史到凤庆的茶马古道在繁忙了600余年后,逐渐归于沉寂。

但对于生活在鲁史镇的人来说,30年前修通的公路虽然让交通变得相对便捷,但凤庆与外界相连的公路干线在更早之前就绕开了鲁史,这个昔日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被边缘化,彻底沦为了交通网络的神经末梢。

古镇曾经辉煌过

马帮对鲁史乃至凤庆的历史功绩,远不止于普通的物资运输。它还对临沧茶叶的集散,甚至国家抗战都起过重要作用。

清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的茶叶产品开始随马帮进入丽江。20世纪20年代,大理喜洲的严子祯在下关建立“永昌祥”商号,开始经营沱茶和藏销紧茶,而凤庆青毛茶,是“永昌祥”沱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在当时该商号的三个沱茶品牌中,“本牌沱茶”重九两二,用清明前的春尖制作,双江茶占60%,凤庆茶占40%。“副牌沱茶”,重八两二,双江茶占40%,凤庆茶占60%。“正记牌沱茶”中,也同样掺有凤庆茶叶,并借鉴着凤庆茶的外观。

自1928年以来,“永昌祥”在凤庆设立商号,专门收购凤庆青毛茶,上世纪30年代在宜宾、重庆、汉口、上海、缅甸瓦城等地设立分号20余家,凤庆茶随马帮销往各地。

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凤庆驿道还一度成为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沦陷,红茶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口物资,货源断绝,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派人到凤庆,开辟红茶生产基地。首批“滇红”就是沿着茶马古道经过鲁史,运抵祥云,转汽车运到昆明装箱,辗转销往英国伦敦,以每磅800便士的高价出售。

虽然鲁史镇的茶马古道已经沉寂20多年,但因驿道和古镇保存完好,这里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2006年,鲁史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被列为全国210个特色小镇之一;2013年,茶马古道鲁史段成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鲁史古镇的核心村落古集村,更是成为云南省受中央财政支持的38个传统村落之一。

鲁史镇党委副书记苏振华介绍,自1985年开始,当时的鲁史区委、区公所相继搬离老街。为了保护好古镇,“十一五”期间还制定了《鲁史古镇保护与开发实施方案》等政策,要求对古镇建筑修旧如旧,与古镇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也将会加以改造。随着国家、省、市以及国外媒体的报道,鲁史也成为了电影《红茶镇》以及其他微电影的主要取景地。

目前,鲁史镇引进企业,修复一些传统的老院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而临沧市提出的临沧旅游发展思路是“南看阿瓦,北看茶马”,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鲁史今后的旅游发展势必受到更多的关注。

“今年,凤庆县在整体发展思路上提出了修建凤庆至巍山的二级公路,这样将能够快速连通大理与凤庆,这条线路也将经过鲁史,届时能够发挥‘茶马古道’曾经起到的重要作用。或许鲁史也将借此机会重现昔日的辉煌。”鲁史镇的施副书记说。

改革开放后,当了15年的赶马人的李成秀买了两匹骡子,用于往返于耕地、村庄和鲁史镇之间的运输。几年前,村里修通了公路,摩托车和小货车都能进来了,他又卖掉了一匹骡子。

“四五年前,巍山、凤庆两县都把县乡道路修到了黑惠江渡口,鲁史已经看不到马帮了。听说大理那边还留着少量的马帮,到矿山上驮矿石去了。”李成秀悠悠地说。

都市时报 记者程权


责任编辑:李爱贤

相关热词搜索:

点击排行

文化东山寺

点击(14799) 评论(0)

凤庆县乡镇名赏析

点击(5513) 评论(0)

玩转临沧凤庆诗礼乡古墨村

点击(4141) 评论(0)

评论排行

向解放军同志学习!
这个地方合法吗,是不是让业主放心。
此人真牛,听说是白手起家很厉害,争郭大寨人的面子。年轻时还是个大帅哥!我认识
顶。。。。。。。。
希望两会多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