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歌 网上投稿 会员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网友社区 > 散文诗歌 > 正文

沧江水畔话鲁史

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30 09:00:55 作者:字廷尧 来源:凤庆网 评论:0 点击: 文字大小:特小 特大 打印
  我家所在的村子,在水边的一座山上,村子很小,只住着几十户人家,东西靠山,南北傍水,北边是黑惠江,南边是澜沧江。
 
  在我的记忆里,村子里几乎每家都养着骡子,少则一匹多则四五匹。村里马锅头家养着全村唯一的一匹马,红色的皮毛没有一丝杂质,马锅头总是把它打扮得很漂亮,戴着缠着红布条的马铃儿走在马队最前面,是整个马队的头马。红马也很骄傲,总是昂首挺胸地走在马队最前面,走过南边的青龙桥,从南方驼回整驮整驮的货物,第二天又驮着货物北渡黑惠江,到北方去了。
 
  这条路上,红马绝不是唯一的行走者,每隔几天就会有着一帮操着外地口音的马队从这路过,从北边过了黑惠江,在这里歇上一夜,第二天又早早地南下。
 
  从我记事时候起,澜沧江似乎就不曾平静过,这个源自天堂吉富山下的扎阿曲,怀情向南,奔腾万壑,呈三江并流之态,形“兰津揽胜”盛景,盘江带碧,捍卫苍龙,直叫诸葛也汗颜。
 
  沧江之水天上来,文人骚客,自然不惜笔墨, 其中以明代云龙知府周宪章所作《沧江》流传最广。天险沧江,扼制西东,茶马古道,纵贯南北,清乾隆年间顺宁知府刘靖亲自督造澜沧江青龙桥,化天险为坦途,青龙桥也成为茶马古道南下澜沧江中下游产茶区的必经之路,更是迁客骚人钟情之处。
 
  湘人刘国栋曾题青龙桥:“是几时混沌凿开,铁索连环,万壑千峰通鸟道;将半壁河山撑住,金汤巩固,蛮烟瘴雨落虹流”,其将青龙桥险、俊、奇、巧之特点展露无疑,在后世之中,此联被称之为题桥对联之精辟。青龙桥全长93.52米,宽3米,桥身距离水面15米,乃剑川名匠蔡登燃所建造。建桥时,工匠先将两岸山崖凿穿,形成一个U形牛鼻子岩洞,再将6根铁索穿洞而过,用石墩托起铁索,横过江面,状如飞霞,形若流虹,历经百年而不朽。
 
自此,沧江天险化为坦途,来往商贾,络绎不绝,马蹄之声,不绝于耳,孕育出茶马古驿鲁史,南北商贾在此定居,开设商铺,形成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抗战时期,内忧外患,随着缅甸战局的失利,滇缅公路被迫中断,茶马古道成为联系外部的重要通道,生长在澜沧江畔的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自愿组成马帮,远赴缅印驼运物资,用着人背马驼的方式,将抗战物资运送回国,青龙桥上马帮朝过夕往,马铃之声不绝于耳。
 
  最圣洁的水,浇灌着最神奇的土地,澜沧江中下游产茶区,是世界大叶茶的重要产区,在抗战最为艰苦之时,沧江之畔滇红茶应时而生,几经周折运送至印缅港口,转运货轮,最后呈现在英国皇室下午茶的餐桌上,滇红也创造了世界红茶换取外汇的最高价,换回的物资用货轮运至港口,由马帮转运回国,送达前线。
 
  几十年后,生长在澜沧江畔的各族人民用着纯洁的沧江水滋润泥土,培植出了中国最大的产茶区。各族人民用着各自的方式沏出一壶独特的香茗,享受着傍晚满江的夕阳,顽皮的孩子折断肥大的芭蕉叶,用指甲撕成条状,希望靠着这样的方式将水里的大虾骗上岸来。
 
  我的记忆里,南边的青龙桥历经百年,依旧如虹飞贯江面,村里的马帮从南边驼回用竹篾扎成块状的茶叶,在晚霞尚未映红江面之前,过了青龙桥,到了晚上,马锅头将所有的驮子集中在自己家中,让赶马人回家过一夜。
 
  次日,吃罢早饭,赶马人赶着骡马到马锅头家驼了驮子,向着北边的渡口走去,他们要在日落之前坐船渡过黑惠江到达巍山城,之后北上大理、丽江、迪庆,或者是向西过保山出缅甸,每次行程不定,根据送货的目的地来决定,听马锅头说最远的时候是从景洪驼货物到四川,一走就是几个月。
 
  后来,从南方来的公路通到了村子脚下,烧油的汽车“轰隆”而过,懒散的孔雀从芭蕉丛里受了惊吓,飞奔到远处的竹林里去了,马帮在时间舞台中逐渐成为了历史,马锅头卸下马鞍,到黑惠江里打鱼去了。历经百年的青龙桥旧址也随着澜沧江水开发沉进了江底,昔日奔流的沧江水逐渐变得平和,平湖出高峡,往日嘶吼咆哮的拉楚河在卡瓦格博山下转山而过,变得平静祥和,映出天空蔚蓝的颜色,水面上一片竹筏划过,在镜面上划出一点波痕,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前两年,马锅头在北边的黑惠江边开了家农家乐,专门给来往的游客出租船只,客人只要支付一天的租金,便可以轻舟泛湖,饱览盛景。游览之余,在船尾挂上一只竹篓,从江面划过一条水波,待到晚霞映红满江,从船尾取下竹篓,几条鲜活的江鱼便在竹篓里跳跃。
 
  落霞粼粼,宁静的江面上偶尔有着几个白色的鹭鸶影子飘过,诱得水下的大鱼猛地扑上水面,在水面上顶出一串波痕,一圈一圈飘向远方。远处的山上响起了歌声,是归家的人唱起的调子;近处的人家炊烟袅袅,鸡犬声中夹杂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叮当声。
 
  晚上,从北方来的游客坐着渡船过了黑惠江,寻了一家农家乐歇脚,村里的广场上已经点起了火把,当游客赶到广场的时候,广场上已经聚起了很多人,穿着各色的民族衣服,围着火把唱着歌谣跳起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曾经只在节日盛行的活动,便不再只限于节日,只要有这一个人在广场上点起火把,唱起大家都熟知的曲调,很快,四面八方的人便闻声而至,在广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盛会。
 
  村头的李大妈做得一手好豆腐,自从上个月起,李大妈每天鸡叫第二遍便起来做豆腐,豆子是头天晚上泡好的。李大妈早上起来生火,烧水,把豆子伴着水倒进面粉机里拉成粘稠的豆浆,再把豆浆倒入烧好的锅里,点入自制的酸浆水,不消一小时,一锅白花花的豆腐就已经做好了。天蒙蒙亮的时候,李大妈已经做好了豆腐,放在一个竹篮里,用麦色的布盖了,背到附近的街上去卖。
 
  早起的客人在村里的茶馆饮茶,李大妈卖完豆腐回来,跟着茶馆老板要一碗新沏的香茗。老板的儿子在南方开轮渡,从版纳出发,顺着湄公河往南,半年才回来一次。老板以前是个老师,后来退休了,就在这开了茶馆,每天给村里的小孩说故事。老板知道很多故事,其中说得最多的是民国上将赵又新与百抖茶的故事,赵又新从小生长在澜沧江畔,自小对家乡的喝茶的方式耳濡目染,后来成为滇军将领出征北伐,便将家乡喝茶的方式带到了军队,赵又新当军长时,朱德元帅任其下旅长,死后被称为“抵天南柱,护国之神”。
 
  李大妈听惯了这些,指着远处的山说:“你给我说说,这又有着什么故事?”
 
  老板不假思索:“此山名为蜢璞山,乃明朝尚书龚彝蜢璞灵岩而得名,山下不远处有石头寨唤作孟家寨,乃是南蛮王孟获故里。”李大妈“哈哈”地笑着,背着竹篮回去了,三五个孩童趴着窗口听老板说话,突然一个孩子从水里抓起只白色的虾子来,吸引了别的孩童相互争抢。
 
  澜沧江似乎平静了,没有了往日雷霆之声,多了几分鸟鸣蛙叫,宁静的江水在门前流淌,码头上响起汽笛,送走别人的回忆,迎来九十九道湾的扎西德勒,江对岸的姑娘甩起头发,水流走过秋天的金黄,奔流的澜沧江终究不会平静,茶馆外孩童对起了青龙桥上:笔扫千军,题桥早已羞司马;图开八阵,排石还当法卧龙。

责任编辑:闵世忠

相关热词搜索:鲁史 沧江

评论排行

向解放军同志学习!
这个地方合法吗,是不是让业主放心。
此人真牛,听说是白手起家很厉害,争郭大寨人的面子。年轻时还是个大帅哥!我认识
顶。。。。。。。。
希望两会多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