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本网评论 百家讲坛 党建之窗 网络论文 期刊杂志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频道 > 本网评论 > 正文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本网评论 时间:2019-12-20 17:06:03 作者: 来源:昆明日报 评论:0 点击: 文字大小:特小 特大 打印
  原标题:受“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感召,驻昆高校学子表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学习先进 争当先进 争创一流

  向“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学习

  12月2日,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连日来,“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动投身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传遍云岭大地。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农学专业学子们表示,深受这位“农民院士”的精神、事迹感动,并从中汲取了强大正能量,他们也要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讲述

  满腔热情致力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是朱有勇的学生。

  12年前,朱有勇做客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讲坛”时,一句“我是一个农民教书匠,不会坐着说话”深深打动了台下的黄惠川。那次讲坛上,朱有勇院士不使用农药,仅仅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搭配就能够实现病虫害的生态控制理论,对黄惠川产生了巨大冲击。怀着对这个问题的疑惑,黄惠川后来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师从朱有勇院士攻读硕士、博士。

  “我参与和经历了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日日夜夜,也目睹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给一个个小山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惠川说。他还记得,2015年,花甲之年的朱有勇院士主动请缨前往云南最贫困的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那一年澜沧还没有机场,从昆明驾车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抵达,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就在我下车忙着活动快要散架了的身体时,朱老师却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青山感叹道:‘这里有这么好的资源,怎么会这么穷,他们不应该穷啊!’” 黄惠川回忆,当听到老师这么说时,他心里就知道,短期内,他们都走不了了。

  “为了能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朱有勇院士就把家安在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带着我们一起学拉祜话、唱拉祜歌,穿着迷彩服、绿胶鞋和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终于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尊重和爱戴。”黄惠川说,朱有勇将团队研发多年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关键技术无偿地给了当地的农户使用,唯一的条件是“不用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收益的15%要用于扶贫公益事业”。而这15%,正是本应属于朱有勇的技术股份。“4年多来,朱老师用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他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他不为了自己、也不在乎什么回报,他只希望能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推广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帮助老百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才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有的最高追求。” 黄惠川说。

  鼓舞

  用实际行动树榜样

  朱有勇的事迹和精神,给云岭大地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农学工作者、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表示,这次中宣部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涉农高校师生,尤其是云南农业大学师生的极大鼓舞。“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在新时代做‘四个引路人’、成‘四有’好老师,朱有勇同志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一直把‘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因为这份初心,他脚踏实地,可以数十年如一日扎在一个课题里,就是因为想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帮农民解决些实际困难。他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讲空话、大话、套话,身上有土、脚下有泥,不仅带出一个个知农爱农的专家学者、青年技术人才,也带出了一个个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朱院士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农民能脱贫致富。”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院士对农民和土地饱含深厚感情,我们要学习他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传承

  青年学子找到共鸣

  早在9月2日,作为名誉院长的朱有勇,就给云大农学院的学生带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把论文写在中国贫困地区的大地上——中国工程院定点澜沧科技扶持报告》,对朱有勇的科研精神、科研成就及道德品质,作为后继者的云大农学院学生早就敬佩有加。

  “考入大学就是为了摆脱犁田插秧的生活,为什么又要学农?”这是朱有勇院士在12月8日的电视节目中提到的青春往事。农民出身的他刚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时,对学农也曾有所抵触。一部分被调剂到云大农学院的学生,也能从朱有勇院士曾经面临“业非所愿”的经历中找到共鸣。对他们来说,感同身受的经历,让朱有勇院士的精神有了更强的感召力和指引力。不喜欢农学的朱蓉静,通过云大农学院四年的学习后“由恨生爱”,毕业又考上了云大农学院保护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目前已是研二。“无论做什么,把自己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好,也能干出一番事业。”聆听了朱有勇院士的事迹后,朱蓉静更坚定了毕业后投身农业研究的决心。现为云大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研一学生的黄静,也有着同样“误入”农学专业的经历。在朱有勇院士的故事中,联想到自己家乡昭通同样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黄静萌发了“争做一名‘农民硕士’,把自己学到的农业科技教给家乡农民,让农民有一技之长”的愿望。

  在云南农业大学,广大师生也从朱有勇院士身上汲取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是他最朴素的追求。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里,把幸福种在农民的心坎上。”朱有勇院士扎根云岭大地,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扶贫扶志的事迹让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师普惠娟深受感动。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张权表示,朱有勇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进事迹,为农大学子上了一堂最生动、最深刻的课。“他带领团队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扎根大地,心系农业,服务农民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年轻学子积极投身到强农兴农的队伍当中去。” 张权说。

  “朱有勇院士在节目中分享了他的扶贫故事,他用自己所学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向我们展示了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扶贫工作,扎根土地,服务人民,真正做到了身上有土,脚上有泥,心中有爱。”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方苾娴说。(记者 李双双)


责任编辑:闵世忠

相关热词搜索:朱有勇 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

评论排行

向解放军同志学习!
这个地方合法吗,是不是让业主放心。
此人真牛,听说是白手起家很厉害,争郭大寨人的面子。年轻时还是个大帅哥!我认识
顶。。。。。。。。
希望两会多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