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本网评论 百家讲坛 党建之窗 网络论文 期刊杂志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频道 > 本网评论 > 正文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要因人施策

本网评论 时间:2018-10-29 10:30:28 作者:双春天 来源:凤庆网 评论:0 点击: 文字大小:特小 特大 打印
  编者: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激发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扶贫干部忙得“满头大汗”,贫困群众却在“一边看”的现象并不鲜见。当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
 
  着眼临沧实际,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影响,多年来的贫困导致思想落后,脱贫意愿不强,缺乏脱贫方法、技能和资金。另一种是本身具有一定劳动力,但养成好吃懒做观念,长年依赖政府兜底保障政策,不论政府是出资金、搞产业还是搞培训一律不出力、不参与,自己也不外出务工,全靠政府扶持,越往后扶贫力度会越大,他们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甚至把不脱贫当成与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
 
  应该说,第一种情况通过扩大产业覆盖面、加强技能培训、强化正面引导等措施能够解决,相对来说,第二种类型如同“毒瘤”,直接影响到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和心态。对于这类群体,就需要“对症下药”,甚至有必要下“猛疴”。
 
  要强化群众参与,打消“疑心”。
 
  让其参与决策。在贫困对象的确认、脱贫项目的选择、脱贫计划的制定和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安置点的确定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与他们进行充分地沟通协商。让其参与建设。在水电路等具体项目建设实施中,需要投工投劳的要组织好他们投工投劳。让其参与管理。在村务管理和村域治理中,注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时做好村务公开。让其参与评价。比如在开展“三讲三评”工作中,自觉倾听他们的意见,制定问题整改措施,认真接受他们的监督。通过强化全面参与,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要用好村史室,培育“恩心”。
 
  结合“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开展村史室创建,打造“感恩室”。通过照好党史村史镜子,让他们在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能够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每一个沧桑巨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让他们在历史的熏陶下自觉感党恩、颂党恩,升华爱党、爱国、爱家的感情。
 
  要搞好示范引导,提振“信心”。
 
  优选脱贫示范项目,培育脱贫引路能人,通过资金、项目、政策的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发展因地制宜的脱贫项目,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他们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还要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扩大示范引路效应,从而激发他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和斗志。
 
  要采取“奖勤罚懒”,撬动“热心”。
 
  用活村民自治制度,以“村规民约”逐步完善良性竞争机制,一方面对贫困群众自主就业、创业和就地发展产业的,自己动手积极改善住房条件的,自立自强率先脱贫和按期脱贫的,制定奖励标准,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奖励或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等靠要”思想严重,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脱贫”,指望着政府扶持、给钱修房和给项目发展产业,悠然自得的休闲,晒太阳、喝醉酒甚至搓牌赌博等奇葩现象的村民,要进行曝光,并不给予或取消相关政策的倾斜照顾。通过有效的“奖罚”撬动,让他们主动脱贫的干劲更足、率先脱贫的意识更强。

责任编辑:李爱贤

相关热词搜索: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