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本网评论 百家讲坛 党建之窗 网络论文 期刊杂志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频道 > 精神文明 > 正文

罗稷南——蜚声中外的著名翻译家

精神文明 时间:2021-09-17 16:51:12 作者:凤庆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凤庆网 评论:0 点击: 文字大小:特小 特大 打印
  罗稷南(1898~1971),原名陈强华,号小航,出生于顺宁(凤庆)城内来凤街书香之家。15岁考入大理二中,并以优异成绩选送到被誉为中国民主与科学摇篮的北京大学攻读哲学。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首先传入北京,陈独秀、鲁迅创办的《新青年》《每月评论》等革命刊物在北大广为传播。
罗稷南——蜚声中外的著名翻译家
  罗稷南在北大度过了4年的风雨岁月,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熟悉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毕业后回云南东陆大学任教兼省立一中国文、英文教员。在教学中,他不顾国民党当局反对,坚持向学生讲授爱国的革命理论,宣传“五四”民主科学精神。在授课中,他把鲁迅著作、苏联革命诗抄和《青年月刊》等进步文学阐述的先进思想跟教学内容结合,激励学生爱国上进。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被国民党当局监视,被迫离昆转福建厦门大学任教。大革命时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1933年11月,作为十九路军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代表赴江西苏区签订反日反蒋协定,受到毛泽东接见。抗日战争胜利后,与马叙伦、郑振铎、周建人、许广平等进步人士一起,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参加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民主月刊》。1932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苏联高尔基的《幼年时代》《和列宁相处的日子》《没落》《旁观者》《燎原》,俄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德国梅林的《马克思传》,阿特丽的《日本在中国的赌博》等20多部名著,共800余万字,成了蜚声中外的大翻译家,其中1945至1946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传》是首部中文版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但因他长期定居上海,并担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职,最终没有到任。毛泽东主席每次到上海,总要找他交谈。文革期间,罗稷南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体迫害,于1971年8月17日含恨逝世。上海文艺界于1979年12月15日举行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供稿:凤庆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闵世忠

相关热词搜索:书香凤庆